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唐代“丝绸之路”北航线考——以韩朝彩出使中

来源:环渤海经济瞭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国古代丝绸之路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来划分,大致有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等四条。[1](52~53)其中,海上“丝绸之路”

我国古代丝绸之路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来划分,大致有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等四条。[1](52~53)其中,海上“丝绸之路”又分南、北两条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的北航线,是在丝绸之路不断发展中,继续由长安向东延伸,经河南、河北、辽西,发展到中国东北地区而出现的。[2](294)这条线,即由唐朝的登州港(今山东省蓬莱县)出发,经渤海湾、渤海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在唐代的这条航线上,有从唐朝出使渤海、新罗、日本的使臣,亦有三国朝贡于唐朝的使节。就朝鲜半岛而言,当时因渤海与新罗基本上处于敌对状态,[3](71~87)以致大部分使节只是唐与渤海或唐与新罗的单方来往。所以,现今史学界主要研究唐朝通往渤海的通道和唐朝通往新罗的通道,很少有研究将二者整合。但据有关史籍记载,762年至764年,唐朝勅使韩朝彩经渤海进入新罗,再从新罗回到了唐朝。因为其出使情况,只在《续日本纪》里有一小段的记载,故很少有人考证。最近有学者认为,贾耽《道里记》中的“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的里程是根据韩朝彩此次出使所得到的信息而写成的。[4](16~48)所以,本文试图结合韩朝彩此次出使的始末与贾耽《道里记》之“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的地名考证及通道遗迹,来复原唐代“丝绸之路”北航线的路程。 一、 韩朝彩出使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概略 唐朝勅使韩朝彩出使朝鲜半岛的史料如下: 甲寅,新罗使大奈麻金才伯等九十一人到着大宰博多津。遣右少弁从五位下纪朝臣牛养,授刀大尉外从五位下粟田朝臣道麻呂等,问其由绪。 金才伯等言曰:“唐国勅使韩朝彩自渤海来云:送日本国僧戒融,令达本乡已毕。若平安归乡者,当有报信。而至于今日,寂无来音。宜差此使其消息欲奏天子。仍赍执事牒,参大宰府。其朝彩者,上道在于新罗西津。本国谢恩使苏判金容为取大宰报牒寄附朝彩,在京未发。”问曰:“比来彼国投化百姓言:本国发兵警备,是疑日本国之来问罪也,其事虚实如何?”对曰:“唐国扰乱,海贼寔繁。是以征发甲兵,防守缘边,乃是国家之设。事既不虚,及其归日。”大宰府报牒新罗执事曰:“检案内,被干政官符称:得大宰府解称:得新罗国牒称依韩内常侍请欲知僧戒融达不。府具状申上者以去年十月,从高丽国,还归圣朝。府宜承知即令报知。”[5](86~87) 从这一史料可知,日本天平宝字八年,即764年,新罗使大奈麻金才伯带领91人到达日本大宰府(今福冈县一带),向日本大宰府官员告知,唐朝勅使韩朝彩经由渤海来到新罗,委托新罗官员探知之前同路的日本留学僧戒融的情况。新罗使出访日本时,韩朝彩在回唐的路上,在新罗西津等候还在新罗王京的谢恩使苏判金容。日方非常警备新罗的“发兵警备”。新罗使称,唐朝局势混乱,不得防守边缘。 当时,东亚局势的确混乱。762年,因为史思明的死,著名的“安史之乱”基本得已平息,但中原大地一片狼藉。与安史之乱同时期,处于东亚边缘的日本与渤海策划联手攻打新罗,使得新罗处于戒备状态。正当此时,日本留学僧戒融赴唐求法,得到了唐中宗的信赖,并派遣韩朝彩送其回国。 韩朝彩出使始末,早有学者提及。其中,最早提及的是我国学者金毓黻。他在《渤海国志长编·世纪第一》如下: (大兴)二十五(762)年,唐诏以渤海为国,进封王为渤海国王,加检校太尉。秋,遣行政堂省左允王新福等二十三人同伊吉益麻吕聘于日本。二十六年春,王新福同日本送使板振镰束来。冬,唐使内常侍韩朝彩同日本留学僧戒融来。十月,戒融同镰束归国。是岁,日本留学音声人内雄业成归国。二十七年春,韩朝彩转赴新罗。是岁,遣臣王诞朝贡于唐。[6](册三、七) 之后,我国学者朱国忱、魏国忠认为韩朝彩此次出行是与762年唐朝将渤海从“郡”封为“国”有关。[7](39)滨田耕策围绕日本留学僧戒融展开过讨论,其中值得关注的是韩朝彩出使渤海应在763年春或夏,只有这样才能衔接上戒融763年10月回日本。[8](401~424)此外,丸山裕美子对韩朝彩的事迹进行过系统的梳理。[9](12~24)最近,赤羽目匡由在分析贾耽《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即《道里记》)时,认为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的情况是由韩朝彩的此次出行所得到的信息为蓝本。[4](16~48)通过这些研究,基本可以确定763年春夏,韩朝彩经过渤海进入新罗,然后再经新罗回到了唐朝。这一出使时所见所闻被记入了801年由贾耽所著《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之中的“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然后这一记录又被《新唐书·地理志》转载,流传至今。 既然如此,本文试图从文献和考古遗迹等两方面进一步梳理韩朝彩的出使路程,由此具体考察唐代丝绸之路北航线的路程。 二、 韩朝彩从唐登州出使渤海路程 (一)登州至渤海“丰州”一带 渤海在其存在的229年间大部分时期和新罗处于对立状态,但有两则史料却将两国交通联系到一起。 第一则,据《新唐书》卷43下·志33下·地理7下记载: 唐置羁縻诸州,皆傍塞外,或寓名于夷落。而四夷之与中国通者甚众,若将臣之所征讨,敕使之所慰赐,宜有以记其所从出。天宝中,玄宗问诸蕃国远近,鸿胪卿王忠嗣以《西域图》对,才十数国。其后贞元宰相贾耽考方域道里之数最详,从边州入四夷,通译于鸿胪者,莫不毕纪。其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其山川聚落,封略远近,皆概举其目。州县有名而前所不录者,或夷狄所自名云。 登州东北海行,过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海,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二百里。东傍海壖,过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汪、橐驼湾、乌骨江八百里。 乃南傍海壖,过乌牧岛、贝江口、椒岛,得新罗西北之长口镇。又过秦王石桥、麻田岛、古寺岛、得物岛,千里至鸭渌江唐恩浦口。乃东南陆行,七百里至新罗王城。 自鸭渌江口舟行百馀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又东北溯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天宝中王所都。又正北如东六百里,至渤海王城。[10](1146~1147) 第二则,据《三国史记》卷第37·地理4记载: 贾耽《古今郡国志》云:渤海国南海、鸭绿、扶余、栅城四府并是高句丽旧地也。自新罗泉井郡至栅城府凡三十九驿。[11](卷三十七,十六) 在第一则史料中,“登州东北海行”以下史料大体上可以分为三段,即从登州出发到乌骨江的八百里之第一段(a),南傍海壖至新罗王城的第二段(b)和自鸭绿江口舟行百余里至渤海王城的第三段(c)。由《三国史记》流传下来的贾耽《古今郡国志》(上述第二则史料)可知,连接渤海的栅城府与新罗的泉井郡的路线上有39驿。 由本文第一节“韩朝彩出使朝鲜半岛始末”可知,韩朝彩应是从唐朝的登州出发先抵达乌骨江,经鸭绿江到达渤海王城后再由陆路去了新罗王城,后又从新罗王城回到了唐朝的登州。因此,上述《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史料的行经线路应是a→c→b,其中史料c中出现的地名应是反向的。c和b之间有《三国史记》所流传下来的贾耽《古今郡国志》为证:“自新罗泉井郡至栅城府凡三十九驿。”[11](卷三十七,十六) 在这一节里,本文结合考古遗迹首先考证a和c的路程。 首先是:“登州东北海行,过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海,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二百里。东傍海壖,过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汪、橐驼湾、乌骨江八百里。”[12](143) 参考吴承志的《唐贾耽记边州入四夷道里考实》,韩朝彩出使朝鲜半岛的路程从唐朝登州即今山东省蓬莱出发渡海东北行,所过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皆属今庙岛群岛。北渡之乌湖海,即今渤海海峡。马石山,即今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都里镇,即今旅顺,有名的唐鸿胪井刻石便是旅顺黄金山山麓发现。渡船至此,傍辽东半岛继续东北行,所过之青泥浦,即今大连。桃花浦,在今清水河口东北侧;杏花浦,在毕里河(今碧流河)口东北侧;石人汪,在今石城岛之北庄河口附近;雍驼湾,即今大鹿岛与大洋河河口之间海域。从乌骨城在今叆河上游凤凰山山城(在凤城县东南十里)的情况来看,乌骨江现多认为是叆河,叆河流过乌骨城(今凤凰山城),注入鸭绿江。乌骨江口即今叆河口接近鸭绿江口。 接着跳过上述《新唐书·地理志》之中的b,先来看看c中的“自鸭渌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10](1146~1147) 对于泊汋口,以前有人认为是叆河河口北边的蒲石河河口处[13](401)。但叆河与鸭绿江口汇流处发现了叆河尖古城和虎山山城*李建才、王绵厚认为:所谓“乃小舫泝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的记载,是指今叆河口溯流而上,因江面狭窄,所以换成小船,东北行三十里到泊汋口,由此进入渤海境内。这里所说的泊汋口不是指今叆河口,而是指泊汋城。文献所载“乃小舫泝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不是指泝鸭绿江,而是指泝今叆河而上。如指泝今鸭绿江东北行,谈不到换成小船的问题。叆河尖古城,不但出土过汉代文物,还出土过辽、金时代的陶瓷片。和文献所载金代婆速、婆娑当即泊汋的音转。因此,今丹东市叆河尖古城即汉安平县、唐代渤海泊汋城、金代婆速府、元代婆娑府故地。这里当是辽东(今辽阳)到平壤之间的交通要冲,也是兵家必争之地。[14](164)魏存成认为,叆河尖古城为平原城,虎山山城为山城,两者均为泊汋城。[12](143)尹铉哲认为泊汋城为虎山山城。[17](339),因而现今史学界一般认为是今叆河与鸭绿江河口处。 由泊汋口又泝流鸭绿江而行五百里至丸都县城,即今集安县城。东北泝流二百里至神州。神州即今天的吉林省临江市。这一段路程因为是泝流鸭绿江而行,因此没有什么争议。而且,今临江市北文成街中部,原有一段城墙,残长三十米左右,高出地表约半米左右,并有素面布纹、绳纹等筒瓦,具有渤海文物特点。从出土文物和文献所载西南距丸都(今集安)二百里的情况来看,渤海神州亦即西京鸭绿府的所在地当在今临江市内的渤海古城。 由神州(今临江)东北改为陆路,经显州到渤海王城。据近年来的考古调查资料证实,今延边和龙市西古城即渤海中京显德府的所在地,西古城一带也应是显州的所在地。还有,762年时的渤海王城应是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的上京龙泉府址。从神州到达显州这一段中,抚松县一段和显州到上京龙泉府这一段史学界争议较多,下面依次进行考证。 由神州到显州的陆路交通线,从渤海古城的分布情况来看,从神州(今临江)应当是东北行到今抚松县城,然后再东行。据《抚松县文物志》所载的《古代交通渤海就“朝贡道”》的考证: 弃舟陆行应从临江(神州)的二道沟河谷溯流而上经闹枝乡即所辖的菜园子村,然后进入松树镇境内仙人镇的温泉和大营遗址,行至汤河与头道松花江交汇处的汤河口遗址。 在此本应沿头道松花江左岸下行,因两岸多为悬崖峭壁,山险水急,无路可行,且江道呈弯月形,不仅路途遥远,而且与下一落脚点正好多绕半圈,以此暂时离开江河安边,从靖宇县境穿越两山沟谷之间,经榆树川乡出三道花园沟口,然后过头道松花江由南面直奔新安古城(即丰州)。此路线属两山之间的一条沟壑谷底,无高山阻挡,自然也是一条捷径。 从新安古城出发,又避开头道松花江沿北沟沟谷穿行,由抽水到兴参镇境内进入二道松花江流域,之后顺左岸溯流而上,经新屯子、北岗、露水河、沿江等乡镇,过敦化的大蒲柴河,然后直达渤海的旧国敖东城。*此文与张殿甲[15](73)的考证基本相同。另外有王侠[16](30~33)和尹铉哲[2](110)对渤海朝贡道临安市和抚松县一段的考证与张殿甲的考证有所不同。 在笔者看来,按《抚松县文物志》的说法,从神州(今临江)弃舟而行,沿二道沟河谷经闹枝镇菜园子,到达永安遗址,要沿现在的208省道在闹枝镇改94县道可到达菜园子村。出了菜园子村向渤海永安古城的汤河流域进发向北到达汤河流域,高山横亘,树林茂密。依据卫星地图的观察,似乎有三条路可走。 从菜园子向北第一个岔路向西进发,过四道小沟、二股砬子的羊肠小道经报马川村抵达平川村就到了汤河上游河谷。再沿汤河河谷的90县道向东一路直达青沟村。 第二个岔路是位于第一个岔路北侧,经许家沟、暖泉子、四道汤河等村进入平川村后如上一条岔路一样到达青沟村。 第三条路是沿着94县道向东北方向到达冰湖村。从小湖村到青沟村似乎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由小湖村经小湖沟村翻山越岭到达河东村或六道汤河村,经90县道到达青沟村。第二条是继续一路沿着现在的94县道到达青沟村,方可进入汤河流域。 进入位于汤河上游的青沟之后,再一路沿着临汤河的94县道东北而行经松树镇,在松树镇沿汤河(94县道)向西北进发,在小太平沟附近折向东北经太平村到达永安村西南的永安遗址。从永安遗址一直沿汤河的溪谷小道,在抚松县仙人桥镇温泉村附近与94县道汇合,恰好温泉村附近向北沿着现在的94县道依次有断代为渤海时期的温泉遗址、大营遗址、汤河口遗址。汤河口遗址位于头道松花江和汤河的交汇处。从汤河口遗址向北到达下一个渤海时期遗址是,靖宇县境内的榆树川城址和隔江相望的新安遗址。 据笔者通过卫星地图的观察,难以苟同上述《抚松县文物志》编者认为的从汤河口遗址到达新安遗址的路程。从汤河口遗址到了小夹皮沟一带正北盘踞着一座大山,根本无法确认有路可行。只有越过这座山峰才能经过时家大院、仁和村、双河村等小型现代居民村落方可到达榆树川乡的渤海遗址。因此笔者认为,从汤河口遗址应沿着201国道(此段基本临着头道松花江)先绕行至抚松镇,然后向西沿着临头道松花江的302省道到达新安遗址。抚松镇亦有渤海时期的油库遗址,从油库遗址到达新安遗址的路上亦有东台子城址。 从新安遗址东北向的抚松县境内目前还未发现渤海时期的遗址。另外,沿着今通化至白河的铁路而行,此路与长白山主峰相近,山高谷深,水势很急,是20世纪初才开始开发的。今露水河通往二道白河的路线是解放以后修筑的林业专用线,此山坡倾斜比较严重,超过界限指标的陡坡就有16处(最大坡度为13度),且江河又比较多。[17](339) 所以,应折向西北沿头道松花江流域的19乡道而行,有抚松县抽水乡抽水村东南1.5km的里阳沟遗址,从里阳沟遗址东北向沿着乡道在岔阳村附近向东,经过低缓的山坡到达兴参乡附近有平安遗址,从平安遗址东北经兴参镇沿008乡道与94县道再次汇合到达新屯子镇新屯子村东南的南山口遗址。从南山口遗址以东高山盘踞,汇入二道江的河水盘亘,很难再沿着深山密林中行走,只有沿着二道江畔或直接乘舟到达今沿江乡一带的白水滩。[15](138) 沿着二道江,经抚松县境,顺东南而下抵达西江村一带的古洞河口,即至两江盆地。以往的研究,多主张沿着二道白河向东而行,到达仰脸山城,或经抚松县泉阳露水镇过宝马山城,但根据水势与交通的走势,笔者认为不用过二道江和三道白河交汇处的仰脸山城,应直接进入古洞河,后拐向北方到达安图县永庆乡的东青遗址。东清是富尔河和古洞河的汇流处,是从渤海国都城出发,经由西京鸭绿府,通往唐朝的必经之地,也是鸭绿朝贡道沿线的重要据点。 (二)渤海“显州”一带至东京龙原府 学术界对于从东清到达和龙县西古城路线的认识比较一致。即,自东清沿古洞河西北行可进入安图县万宝乡境内。附近的万宝新兴古城堡、万宝新兴村落址等遗迹,均是渤海国时期鸭绿朝贡道沿线上的主要军事要地。 自万宝沿着古洞河东北而行,越过天桥岭,进入青沟子村后,再过大桥,抵新合。从新合出发,沿着古洞河而行,越过英额岭,经小荒沟、车场子、庙岭林场、古洞河林场、中里、香谷后,到卧龙、獐项后,再沿着长仁江,经九山、西城,至西古城。这一路段分布有渤海国时期的得味墓群、獐项古城、獐项墓群等遗址。从临江镇至西古城路段约有420里。这与《新唐书·地理志》中:“又东北溯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的历史记录大致相符。 从显州(今和龙市西古城)到渤海王城(上京,今宁安市渤海镇)的路线大致有三条[18](15):第一,利用旧国(今敦化市一带)通往显州(今和龙市西古城一带)的路段,向西利用布尔哈通河河谷地带过大石头抵达敦化市城区南部的永胜遗址,然后向北沿着现在的201国道经江东、官地、海青房、腰甸子等24块石遗址后进入渤海镇。第二,从显州出发沿海兰江经过延吉市烟集河流域的北大、兴安等古城,跨过依兰河向北依次溯流汪清县境内的嘎呀河、春阳河,越过老爷岭,进入宁安市境内,顺着马莲河抵达渤海镇。第三,沿着海兰江先抵达与布尔哈通河汇流的小河龙古城,向东经由城子山山城越过磨盘山抵达图们境内,在这里直接利用嘎呀河向北汇合上面的第二条路。但依据“又正北如东六百里,至渤海王城。”的记载,第一条路太偏西,第三条路要越过弯曲的磨盘山岭。因此,显州至渤海王城即渤海镇上京龙泉府的路段应取第二条路。 关于第二条路程,尹铉哲考证如下: 从西古城出发,沿着海兰江左岸而行,经头道、东城、龙井、兴城、石井(九龙)后,到延吉。在这里发现有渤海国时期的圣教古城、东兴古城、英城古城、英城建筑址、英城墓群、石井乡上岩建筑址、龙曲遗址等。 离开龙井市境内,沿海兰江东北而行就到河龙古城。河龙古城西北1.5公里处有城子山山城,南约1公里处有河龙南山遗址。此外,延吉市境内有北大古城、台岩古城、龙河村遗址、龙河南山遗址、新丰遗址、仁坪遗址、南溪一队遗址、南溪四队遗址、锦城一队遗址、台岩遗址、烟河六队遗址、龙渊七队遗址、大墩台、小墩台、帽儿山墩台、烟河墩台等渤海国时期的遗址。 离开延吉,经依兰、百草沟后,就到汪清。延吉至汪清的鸭绿朝贡道沿线上有高城古城、新田建筑址、安田古城堡、牡丹川古城、兴隆古城堡、兴隆二十四块石等渤海国时期的遗址。 从汪清西北而行,经大兴沟、半城、天桥岭、骆驼山、石城、幸福、春阳后,就到红云(高丽屯)。从这一段路线开始,鸭绿朝贡道和日本道就重叠。在这一段,密集了半城古城、天桥岭建筑址、中大川建筑址、石城古成、幸福建筑址、小城子、红云建筑址等渤海国时期的遗址。这些遗址的分布很规则,建筑址的间距为10-12.5公里,古城的间距为20-25公里。红云建筑址西北部有连绵起伏的哈尔巴岭余脉,其间有从春阳去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的道路。这条通路即是渤海国时期自上京通往唐朝的鸭绿朝贡道(日本道)的一段。红云建筑址正当从上京出发越过哈尔巴岭进入汪清县境内的第一站,可能是鸭绿朝贡道(日本道)沿线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自红云又向西沿着通往榆树川的旧路而行,经老爷岭后,就进入黑龙江境内。从这里开始,顺着松乙河,经五凤楼、金家、湾沟、庆丰(房身沟),再顺着镜泊湖东岸向东北而行,经苇子沟经营所、喜山等地后,就到渤海国上京渤海镇。在这一段有渤海国时期的湾沟二十四块石遗址、庆丰二十四块石遗址、五凤楼北台子建筑址、部落遗址、湾沟山城等遗址。[17](340) 从上面的考证里可以看出,从渤海王城到栅城府,及后来的东京龙原府的路段,与从渤海王城的今渤海镇到汪清县百草沟一带的路程是重叠的。从百草沟继续沿着嘎呀河而下,经由图们市石岘镇的河北、石岘、东兴、下嘎、曲水等遗址进入图们市。嘎呀河在图们市东北汇入图们江。在此以南亦有很多渤海时期遗址,如水口、白龙村北等遗址和马牌、石建坪二十四块石等。 在图们市沿图们江经凉水遗址、密江城址到达珲春市八连城。八连城一带的渤海遗址密集,沿着图们江八连城南部有英义、温特赫部等城址,再往南有河口城址及墓葬,防川附近亦有水流峰山城。八连城往西有石头河子古城,从古城过长岭子可到达俄罗斯的克拉斯基诺(毛口崴,渤海时期盐州)。 三、 韩朝彩从渤海出使新罗路程 (一) 从渤海东京龙原府至新罗泉井郡 据《三国史记·地理二》记载:“贾耽《古今郡国志》云……自新罗泉井郡至栅城府凡三十九驿。”[11](卷三十七,十六)根据这条记录可知:栅城府到新罗的泉井郡一共39个驿。至于栅城府,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秽貊故地为东京,曰龙原府,亦曰栅城府。”由此可知,至少在渤海时代,可认为栅城府即东京龙原府。然而现在学界一般认为八连城为东京龙原府[19](232~234)。 关于泉井郡,据《三国史记·地理二·朔州条》记载:“井泉郡,本髙句丽泉井郡,文武王二十一年取之。景徳王改名,筑炭项关门。今涌州,领县三。”[11](卷三十七,十六) 关于泉井郡的具体位置,根据以下史料,现在基本倾向于认为是朝鲜德源。 宜州,本高勾丽泉井郡一云于乙买。新罗文武王二十一年,取之,改为井泉郡。高丽初,称湧州。成宗十四年,置防御使,后更今名。睿宗三年,筑城。别号东牟成庙所定,又号宜春·宜城,要害处有铁关。海岛有竹岛。[20](270) 那么,从栅城府到达新罗的泉井郡,即从今天的珲春市八连城到达朝鲜的德源,具体路线应该如何确定呢?首先打开现在的朝鲜半岛地图,不难发现朝鲜半岛临日本海一侧是狭长的平原地带。 据《新增东国舆地胜览》的记载,从德源都护府北7里的铁关如图一路向北到达八连城的驿站如下: (1)铁关→(2)良骥→(3)通达→(4)和原→(5)酒泉→(6)草原→(7)莲台→(8)平原→(9)德山→(10)咸原→(11)新恩→(12)平浦→(13)五川→(14)居山→(15)施利→(16)谷口→(17)基原→(18)失利→(19)麻谷→(20)岭东→(21)临溟→(22)雄平→(23)古站→(24)明原→(25)朱村→(26)吾村→(27)要站→(28)输城→(29)石堡→(30)丰山→(31)宁安→(32)钟庆→(33)抚安→(34)马乳→(35)燕基 虽然这里的岭东、雄平等驿站是朝鲜时期新设的,但从朝鲜初期谷口驿、输城驿等驿站是原样利用渤海以来的驿站旧址而设置的一事来推测,可以认为两个时期驿站网络的布局大体相似。[22](47~50,64)还有,和原驿是合并青山驿和通和驿而设。所以,从铁关驿到燕基驿一共有36驿,加上珲春的古城遗址、河口遗址、温特赫部城、八连城等遗迹大体上可以认为韩朝彩出使朝鲜半岛时从渤海的栅城府到新罗的泉井郡有39个驿站(图一)。这些驿站里就包含了现在发现的一些遗址,比如居山驿处于渤海时期南京南海府城址(今北青一带),怀绥驿附近就有富居里遗址等。 (二) 韩朝彩出使新罗路程 从泉井郡通往新罗王京,即从今德源一带到今天的庆州一带应怎么走?对于这一段路,现在史学界大概有两种观点:第一是认为从德源继续沿朝鲜半岛的日本海岸向南而行,经过比定为新罗溟州的现(今江陵)一带入新罗王京,称其为溟州路。第二种观点是,经过比定为新罗朔州的现今春川一带,再经比定为北原京的现今原州进入王京,此路因为经过新罗的铁岭,可称其为铁岭路。还有,因为《三国史记·地理志二》中有:“朔州,贾耽《古今郡国志》云:‘句丽之东南,濊之西,古貊地,盖今新罗北朔州。’”以及《三国史记·同志里》有:“溟州本高句丽河西良,一作何瑟罗。后属新罗。贾耽《古今郡国志》云:‘今新罗北界溟州,盖濊之古国,前史以扶余为濊地,盖误。’”的记载,韩朝彩从泉井郡如新罗王京应该经过了朔州和溟州。但通过观察地形图与权衡贾耽《道里记》的记载,韩朝彩未必一定就要经过朔州(今春川)再经溟州(今江陵)而入王京(今庆州),而应是沿着日本海岸的狭长平原地带进入王京的。 从新罗王京回唐朝的登州应如何而行呢?在前引的贾耽《道里记》(上述引文b)有云:“登州东北海行,过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海,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二百里。东傍海壖,过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汪、橐驼湾、乌骨江八百里。乃南傍海壖,过乌牧岛、贝江口、椒岛,得新罗西北之长口镇。又过秦王石桥、麻田岛、古寺岛、得物岛,千里至鸭渌江唐恩浦口。乃东南陆行,七百里至新罗王城。”[10](1147)即过了乌骨江八百里后,南傍海壖至七百里至新罗王城这一段,是否就是韩朝彩从新罗王京到达乌骨江八百里的地点的记载呢?这样的话,韩朝彩的行程应是:从新罗王京出发西北陆行到达唐恩浦口,此唐恩浦口到鸭绿江有千里之遥。过唐恩浦口以后再经得物岛、古寺岛、麻田岛、秦王、石桥到达新罗西北的长口镇,再经椒岛、贝江口、乌牧岛后,经八百里到达乌骨江即今叆河一带。到了乌骨江以后同去程一样返回登州。 首先应该确定从新罗王京到唐恩浦的路线,在此一段路新罗的干线交通首先是从新罗王京到达尚州的尚州路[23](166~172),此路基本沿着洛东江的沟壑地带前行。到达尚州以后穿过小白山脉的峡谷地带,到达南汉江流域的忠州即新罗的中原京。再沿南汉江的西北一路而行过车岭山脉进入比定为新罗汉州的今广州市和河南市一带以后,折向西南经过今天的城南、水原市一带的平原地带向西直达南阳湾北部的比定为新罗唐恩浦的南阳里。从新罗王京到达此地的路程大约320公里,和道里记的“陆行七百里至新罗王城”的记载基本相符。 从南阳湾一带出发,过“得物岛、古寺岛、麻田岛、亲王石桥到达新罗西北的长口镇”的这一段,日本学者今西龙将得物岛比定为今德积岛、古寺岛比定为乔桐岛或延坪岛、麻田岛比定为延坪岛或巡威岛、石桥岛比定为巡威岛或大青岛、秦王岛比定为白翎岛、长口镇比定为今黄海道长源郡的长山串。再经现在的椒岛、贝江口(应是浿江即今大同江)汇入大海的江口、再过今西龙曾比定为宣川郡的身弥岛或铁山郡椵岛的乌牧岛后到达乌骨江即今叆河入鸭绿江口一带。[24](355~357)综上所述,762年至764年韩朝彩从唐朝登州出行至渤海、新罗的路线可以用图二中的粗线所示。 四、韩朝彩出使对唐代“丝绸之路”北航线形成的历史价值 本文通过史籍和遗迹对763年至764年之间,唐朝敇史韩朝彩出使朝鲜半岛的路程进行了考察。对千余年前的通道进行考证,难免会与当时的实际路程有所出入,但通过这次对文献与考古遗迹的梳理,笔者试图复原8世纪中叶从唐朝登州经渤海、新罗,再返回到登州的唐代“丝绸之路”北航线的具体路线。进入9世纪以后,渤海的通道定型为“鸭绿朝贡道、长岭营州道、扶余契丹道、龙原日本道、南海新罗道”。新罗也出现了称之为“五通”的道路。还有,通过海上贸易的发展,渤海、新罗等国的对外交流进入9世纪中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应该说,这一时期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所谓“丝绸之路”北航线。对韩朝彩出使渤海与新罗路线的考察,我们可以具体地了解当时出现在东北亚的交往路径。这对于我们今天审思“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也有很多裨益。 我国古代丝绸之路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来划分,大致有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等四条。[1](52~53)其中,海上“丝绸之路”又分南、北两条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的北航线,是在丝绸之路不断发展中,继续由长安向东延伸,经河南、河北、辽西,发展到中国东北地区而出现的。[2](294)这条线,即由唐朝的登州港(今山东省蓬莱县)出发,经渤海湾、渤海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在唐代的这条航线上,有从唐朝出使渤海、新罗、日本的使臣,亦有三国朝贡于唐朝的使节。就朝鲜半岛而言,当时因渤海与新罗基本上处于敌对状态,[3](71~87)以致大部分使节只是唐与渤海或唐与新罗的单方来往。所以,现今史学界主要研究唐朝通往渤海的通道和唐朝通往新罗的通道,很少有研究将二者整合。但据有关史籍记载,762年至764年,唐朝勅使韩朝彩经渤海进入新罗,再从新罗回到了唐朝。因为其出使情况,只在《续日本纪》里有一小段的记载,故很少有人考证。最近有学者认为,贾耽《道里记》中的“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的里程是根据韩朝彩此次出使所得到的信息而写成的。[4](16~48)所以,本文试图结合韩朝彩此次出使的始末与贾耽《道里记》之“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的地名考证及通道遗迹,来复原唐代“丝绸之路”北航线的路程。 一、 韩朝彩出使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概略 唐朝勅使韩朝彩出使朝鲜半岛的史料如下: 甲寅,新罗使大奈麻金才伯等九十一人到着大宰博多津。遣右少弁从五位下纪朝臣牛养,授刀大尉外从五位下粟田朝臣道麻呂等,问其由绪。 金才伯等言曰:“唐国勅使韩朝彩自渤海来云:送日本国僧戒融,令达本乡已毕。若平安归乡者,当有报信。而至于今日,寂无来音。宜差此使其消息欲奏天子。仍赍执事牒,参大宰府。其朝彩者,上道在于新罗西津。本国谢恩使苏判金容为取大宰报牒寄附朝彩,在京未发。”问曰:“比来彼国投化百姓言:本国发兵警备,是疑日本国之来问罪也,其事虚实如何?”对曰:“唐国扰乱,海贼寔繁。是以征发甲兵,防守缘边,乃是国家之设。事既不虚,及其归日。”大宰府报牒新罗执事曰:“检案内,被干政官符称:得大宰府解称:得新罗国牒称依韩内常侍请欲知僧戒融达不。府具状申上者以去年十月,从高丽国,还归圣朝。府宜承知即令报知。”[5](86~87) 从这一史料可知,日本天平宝字八年,即764年,新罗使大奈麻金才伯带领91人到达日本大宰府(今福冈县一带),向日本大宰府官员告知,唐朝勅使韩朝彩经由渤海来到新罗,委托新罗官员探知之前同路的日本留学僧戒融的情况。新罗使出访日本时,韩朝彩在回唐的路上,在新罗西津等候还在新罗王京的谢恩使苏判金容。日方非常警备新罗的“发兵警备”。新罗使称,唐朝局势混乱,不得防守边缘。 当时,东亚局势的确混乱。762年,因为史思明的死,著名的“安史之乱”基本得已平息,但中原大地一片狼藉。与安史之乱同时期,处于东亚边缘的日本与渤海策划联手攻打新罗,使得新罗处于戒备状态。正当此时,日本留学僧戒融赴唐求法,得到了唐中宗的信赖,并派遣韩朝彩送其回国。 韩朝彩出使始末,早有学者提及。其中,最早提及的是我国学者金毓黻。他在《渤海国志长编·世纪第一》如下: (大兴)二十五(762)年,唐诏以渤海为国,进封王为渤海国王,加检校太尉。秋,遣行政堂省左允王新福等二十三人同伊吉益麻吕聘于日本。二十六年春,王新福同日本送使板振镰束来。冬,唐使内常侍韩朝彩同日本留学僧戒融来。十月,戒融同镰束归国。是岁,日本留学音声人内雄业成归国。二十七年春,韩朝彩转赴新罗。是岁,遣臣王诞朝贡于唐。[6](册三、七) 之后,我国学者朱国忱、魏国忠认为韩朝彩此次出行是与762年唐朝将渤海从“郡”封为“国”有关。[7](39)滨田耕策围绕日本留学僧戒融展开过讨论,其中值得关注的是韩朝彩出使渤海应在763年春或夏,只有这样才能衔接上戒融763年10月回日本。[8](401~424)此外,丸山裕美子对韩朝彩的事迹进行过系统的梳理。[9](12~24)最近,赤羽目匡由在分析贾耽《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即《道里记》)时,认为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的情况是由韩朝彩的此次出行所得到的信息为蓝本。[4](16~48)通过这些研究,基本可以确定763年春夏,韩朝彩经过渤海进入新罗,然后再经新罗回到了唐朝。这一出使时所见所闻被记入了801年由贾耽所著《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之中的“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然后这一记录又被《新唐书·地理志》转载,流传至今。 既然如此,本文试图从文献和考古遗迹等两方面进一步梳理韩朝彩的出使路程,由此具体考察唐代丝绸之路北航线的路程。 二、 韩朝彩从唐登州出使渤海路程 (一)登州至渤海“丰州”一带 渤海在其存在的229年间大部分时期和新罗处于对立状态,但有两则史料却将两国交通联系到一起。 第一则,据《新唐书》卷43下·志33下·地理7下记载: 唐置羁縻诸州,皆傍塞外,或寓名于夷落。而四夷之与中国通者甚众,若将臣之所征讨,敕使之所慰赐,宜有以记其所从出。天宝中,玄宗问诸蕃国远近,鸿胪卿王忠嗣以《西域图》对,才十数国。其后贞元宰相贾耽考方域道里之数最详,从边州入四夷,通译于鸿胪者,莫不毕纪。其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其山川聚落,封略远近,皆概举其目。州县有名而前所不录者,或夷狄所自名云。 登州东北海行,过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海,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二百里。东傍海壖,过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汪、橐驼湾、乌骨江八百里。 乃南傍海壖,过乌牧岛、贝江口、椒岛,得新罗西北之长口镇。又过秦王石桥、麻田岛、古寺岛、得物岛,千里至鸭渌江唐恩浦口。乃东南陆行,七百里至新罗王城。 自鸭渌江口舟行百馀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又东北溯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天宝中王所都。又正北如东六百里,至渤海王城。[10](1146~1147) 第二则,据《三国史记》卷第37·地理4记载: 贾耽《古今郡国志》云:渤海国南海、鸭绿、扶余、栅城四府并是高句丽旧地也。自新罗泉井郡至栅城府凡三十九驿。[11](卷三十七,十六) 在第一则史料中,“登州东北海行”以下史料大体上可以分为三段,即从登州出发到乌骨江的八百里之第一段(a),南傍海壖至新罗王城的第二段(b)和自鸭绿江口舟行百余里至渤海王城的第三段(c)。由《三国史记》流传下来的贾耽《古今郡国志》(上述第二则史料)可知,连接渤海的栅城府与新罗的泉井郡的路线上有39驿。 由本文第一节“韩朝彩出使朝鲜半岛始末”可知,韩朝彩应是从唐朝的登州出发先抵达乌骨江,经鸭绿江到达渤海王城后再由陆路去了新罗王城,后又从新罗王城回到了唐朝的登州。因此,上述《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史料的行经线路应是a→c→b,其中史料c中出现的地名应是反向的。c和b之间有《三国史记》所流传下来的贾耽《古今郡国志》为证:“自新罗泉井郡至栅城府凡三十九驿。”[11](卷三十七,十六) 在这一节里,本文结合考古遗迹首先考证a和c的路程。 首先是:“登州东北海行,过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海,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二百里。东傍海壖,过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汪、橐驼湾、乌骨江八百里。”[12](143) 参考吴承志的《唐贾耽记边州入四夷道里考实》,韩朝彩出使朝鲜半岛的路程从唐朝登州即今山东省蓬莱出发渡海东北行,所过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皆属今庙岛群岛。北渡之乌湖海,即今渤海海峡。马石山,即今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都里镇,即今旅顺,有名的唐鸿胪井刻石便是旅顺黄金山山麓发现。渡船至此,傍辽东半岛继续东北行,所过之青泥浦,即今大连。桃花浦,在今清水河口东北侧;杏花浦,在毕里河(今碧流河)口东北侧;石人汪,在今石城岛之北庄河口附近;雍驼湾,即今大鹿岛与大洋河河口之间海域。从乌骨城在今叆河上游凤凰山山城(在凤城县东南十里)的情况来看,乌骨江现多认为是叆河,叆河流过乌骨城(今凤凰山城),注入鸭绿江。乌骨江口即今叆河口接近鸭绿江口。 接着跳过上述《新唐书·地理志》之中的b,先来看看c中的“自鸭渌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10](1146~1147) 对于泊汋口,以前有人认为是叆河河口北边的蒲石河河口处[13](401)。但叆河与鸭绿江口汇流处发现了叆河尖古城和虎山山城*李建才、王绵厚认为:所谓“乃小舫泝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的记载,是指今叆河口溯流而上,因江面狭窄,所以换成小船,东北行三十里到泊汋口,由此进入渤海境内。这里所说的泊汋口不是指今叆河口,而是指泊汋城。文献所载“乃小舫泝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不是指泝鸭绿江,而是指泝今叆河而上。如指泝今鸭绿江东北行,谈不到换成小船的问题。叆河尖古城,不但出土过汉代文物,还出土过辽、金时代的陶瓷片。和文献所载金代婆速、婆娑当即泊汋的音转。因此,今丹东市叆河尖古城即汉安平县、唐代渤海泊汋城、金代婆速府、元代婆娑府故地。这里当是辽东(今辽阳)到平壤之间的交通要冲,也是兵家必争之地。[14](164)魏存成认为,叆河尖古城为平原城,虎山山城为山城,两者均为泊汋城。[12](143)尹铉哲认为泊汋城为虎山山城。[17](339),因而现今史学界一般认为是今叆河与鸭绿江河口处。 由泊汋口又泝流鸭绿江而行五百里至丸都县城,即今集安县城。东北泝流二百里至神州。神州即今天的吉林省临江市。这一段路程因为是泝流鸭绿江而行,因此没有什么争议。而且,今临江市北文成街中部,原有一段城墙,残长三十米左右,高出地表约半米左右,并有素面布纹、绳纹等筒瓦,具有渤海文物特点。从出土文物和文献所载西南距丸都(今集安)二百里的情况来看,渤海神州亦即西京鸭绿府的所在地当在今临江市内的渤海古城。 由神州(今临江)东北改为陆路,经显州到渤海王城。据近年来的考古调查资料证实,今延边和龙市西古城即渤海中京显德府的所在地,西古城一带也应是显州的所在地。还有,762年时的渤海王城应是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的上京龙泉府址。从神州到达显州这一段中,抚松县一段和显州到上京龙泉府这一段史学界争议较多,下面依次进行考证。 由神州到显州的陆路交通线,从渤海古城的分布情况来看,从神州(今临江)应当是东北行到今抚松县城,然后再东行。据《抚松县文物志》所载的《古代交通渤海就“朝贡道”》的考证: 弃舟陆行应从临江(神州)的二道沟河谷溯流而上经闹枝乡即所辖的菜园子村,然后进入松树镇境内仙人镇的温泉和大营遗址,行至汤河与头道松花江交汇处的汤河口遗址。 在此本应沿头道松花江左岸下行,因两岸多为悬崖峭壁,山险水急,无路可行,且江道呈弯月形,不仅路途遥远,而且与下一落脚点正好多绕半圈,以此暂时离开江河安边,从靖宇县境穿越两山沟谷之间,经榆树川乡出三道花园沟口,然后过头道松花江由南面直奔新安古城(即丰州)。此路线属两山之间的一条沟壑谷底,无高山阻挡,自然也是一条捷径。 从新安古城出发,又避开头道松花江沿北沟沟谷穿行,由抽水到兴参镇境内进入二道松花江流域,之后顺左岸溯流而上,经新屯子、北岗、露水河、沿江等乡镇,过敦化的大蒲柴河,然后直达渤海的旧国敖东城。*此文与张殿甲[15](73)的考证基本相同。另外有王侠[16](30~33)和尹铉哲[2](110)对渤海朝贡道临安市和抚松县一段的考证与张殿甲的考证有所不同。 在笔者看来,按《抚松县文物志》的说法,从神州(今临江)弃舟而行,沿二道沟河谷经闹枝镇菜园子,到达永安遗址,要沿现在的208省道在闹枝镇改94县道可到达菜园子村。出了菜园子村向渤海永安古城的汤河流域进发向北到达汤河流域,高山横亘,树林茂密。依据卫星地图的观察,似乎有三条路可走。 从菜园子向北第一个岔路向西进发,过四道小沟、二股砬子的羊肠小道经报马川村抵达平川村就到了汤河上游河谷。再沿汤河河谷的90县道向东一路直达青沟村。 第二个岔路是位于第一个岔路北侧,经许家沟、暖泉子、四道汤河等村进入平川村后如上一条岔路一样到达青沟村。 第三条路是沿着94县道向东北方向到达冰湖村。从小湖村到青沟村似乎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由小湖村经小湖沟村翻山越岭到达河东村或六道汤河村,经90县道到达青沟村。第二条是继续一路沿着现在的94县道到达青沟村,方可进入汤河流域。 进入位于汤河上游的青沟之后,再一路沿着临汤河的94县道东北而行经松树镇,在松树镇沿汤河(94县道)向西北进发,在小太平沟附近折向东北经太平村到达永安村西南的永安遗址。从永安遗址一直沿汤河的溪谷小道,在抚松县仙人桥镇温泉村附近与94县道汇合,恰好温泉村附近向北沿着现在的94县道依次有断代为渤海时期的温泉遗址、大营遗址、汤河口遗址。汤河口遗址位于头道松花江和汤河的交汇处。从汤河口遗址向北到达下一个渤海时期遗址是,靖宇县境内的榆树川城址和隔江相望的新安遗址。 据笔者通过卫星地图的观察,难以苟同上述《抚松县文物志》编者认为的从汤河口遗址到达新安遗址的路程。从汤河口遗址到了小夹皮沟一带正北盘踞着一座大山,根本无法确认有路可行。只有越过这座山峰才能经过时家大院、仁和村、双河村等小型现代居民村落方可到达榆树川乡的渤海遗址。因此笔者认为,从汤河口遗址应沿着201国道(此段基本临着头道松花江)先绕行至抚松镇,然后向西沿着临头道松花江的302省道到达新安遗址。抚松镇亦有渤海时期的油库遗址,从油库遗址到达新安遗址的路上亦有东台子城址。 从新安遗址东北向的抚松县境内目前还未发现渤海时期的遗址。另外,沿着今通化至白河的铁路而行,此路与长白山主峰相近,山高谷深,水势很急,是20世纪初才开始开发的。今露水河通往二道白河的路线是解放以后修筑的林业专用线,此山坡倾斜比较严重,超过界限指标的陡坡就有16处(最大坡度为13度),且江河又比较多。[17](339) 所以,应折向西北沿头道松花江流域的19乡道而行,有抚松县抽水乡抽水村东南1.5km的里阳沟遗址,从里阳沟遗址东北向沿着乡道在岔阳村附近向东,经过低缓的山坡到达兴参乡附近有平安遗址,从平安遗址东北经兴参镇沿008乡道与94县道再次汇合到达新屯子镇新屯子村东南的南山口遗址。从南山口遗址以东高山盘踞,汇入二道江的河水盘亘,很难再沿着深山密林中行走,只有沿着二道江畔或直接乘舟到达今沿江乡一带的白水滩。[15](138) 沿着二道江,经抚松县境,顺东南而下抵达西江村一带的古洞河口,即至两江盆地。以往的研究,多主张沿着二道白河向东而行,到达仰脸山城,或经抚松县泉阳露水镇过宝马山城,但根据水势与交通的走势,笔者认为不用过二道江和三道白河交汇处的仰脸山城,应直接进入古洞河,后拐向北方到达安图县永庆乡的东青遗址。东清是富尔河和古洞河的汇流处,是从渤海国都城出发,经由西京鸭绿府,通往唐朝的必经之地,也是鸭绿朝贡道沿线的重要据点。 (二)渤海“显州”一带至东京龙原府 学术界对于从东清到达和龙县西古城路线的认识比较一致。即,自东清沿古洞河西北行可进入安图县万宝乡境内。附近的万宝新兴古城堡、万宝新兴村落址等遗迹,均是渤海国时期鸭绿朝贡道沿线上的主要军事要地。 自万宝沿着古洞河东北而行,越过天桥岭,进入青沟子村后,再过大桥,抵新合。从新合出发,沿着古洞河而行,越过英额岭,经小荒沟、车场子、庙岭林场、古洞河林场、中里、香谷后,到卧龙、獐项后,再沿着长仁江,经九山、西城,至西古城。这一路段分布有渤海国时期的得味墓群、獐项古城、獐项墓群等遗址。从临江镇至西古城路段约有420里。这与《新唐书·地理志》中:“又东北溯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的历史记录大致相符。 从显州(今和龙市西古城)到渤海王城(上京,今宁安市渤海镇)的路线大致有三条[18](15):第一,利用旧国(今敦化市一带)通往显州(今和龙市西古城一带)的路段,向西利用布尔哈通河河谷地带过大石头抵达敦化市城区南部的永胜遗址,然后向北沿着现在的201国道经江东、官地、海青房、腰甸子等24块石遗址后进入渤海镇。第二,从显州出发沿海兰江经过延吉市烟集河流域的北大、兴安等古城,跨过依兰河向北依次溯流汪清县境内的嘎呀河、春阳河,越过老爷岭,进入宁安市境内,顺着马莲河抵达渤海镇。第三,沿着海兰江先抵达与布尔哈通河汇流的小河龙古城,向东经由城子山山城越过磨盘山抵达图们境内,在这里直接利用嘎呀河向北汇合上面的第二条路。但依据“又正北如东六百里,至渤海王城。”的记载,第一条路太偏西,第三条路要越过弯曲的磨盘山岭。因此,显州至渤海王城即渤海镇上京龙泉府的路段应取第二条路。 关于第二条路程,尹铉哲考证如下: 从西古城出发,沿着海兰江左岸而行,经头道、东城、龙井、兴城、石井(九龙)后,到延吉。在这里发现有渤海国时期的圣教古城、东兴古城、英城古城、英城建筑址、英城墓群、石井乡上岩建筑址、龙曲遗址等。 离开龙井市境内,沿海兰江东北而行就到河龙古城。河龙古城西北1.5公里处有城子山山城,南约1公里处有河龙南山遗址。此外,延吉市境内有北大古城、台岩古城、龙河村遗址、龙河南山遗址、新丰遗址、仁坪遗址、南溪一队遗址、南溪四队遗址、锦城一队遗址、台岩遗址、烟河六队遗址、龙渊七队遗址、大墩台、小墩台、帽儿山墩台、烟河墩台等渤海国时期的遗址。 离开延吉,经依兰、百草沟后,就到汪清。延吉至汪清的鸭绿朝贡道沿线上有高城古城、新田建筑址、安田古城堡、牡丹川古城、兴隆古城堡、兴隆二十四块石等渤海国时期的遗址。 从汪清西北而行,经大兴沟、半城、天桥岭、骆驼山、石城、幸福、春阳后,就到红云(高丽屯)。从这一段路线开始,鸭绿朝贡道和日本道就重叠。在这一段,密集了半城古城、天桥岭建筑址、中大川建筑址、石城古成、幸福建筑址、小城子、红云建筑址等渤海国时期的遗址。这些遗址的分布很规则,建筑址的间距为10-12.5公里,古城的间距为20-25公里。红云建筑址西北部有连绵起伏的哈尔巴岭余脉,其间有从春阳去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的道路。这条通路即是渤海国时期自上京通往唐朝的鸭绿朝贡道(日本道)的一段。红云建筑址正当从上京出发越过哈尔巴岭进入汪清县境内的第一站,可能是鸭绿朝贡道(日本道)沿线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自红云又向西沿着通往榆树川的旧路而行,经老爷岭后,就进入黑龙江境内。从这里开始,顺着松乙河,经五凤楼、金家、湾沟、庆丰(房身沟),再顺着镜泊湖东岸向东北而行,经苇子沟经营所、喜山等地后,就到渤海国上京渤海镇。在这一段有渤海国时期的湾沟二十四块石遗址、庆丰二十四块石遗址、五凤楼北台子建筑址、部落遗址、湾沟山城等遗址。[17](340) 从上面的考证里可以看出,从渤海王城到栅城府,及后来的东京龙原府的路段,与从渤海王城的今渤海镇到汪清县百草沟一带的路程是重叠的。从百草沟继续沿着嘎呀河而下,经由图们市石岘镇的河北、石岘、东兴、下嘎、曲水等遗址进入图们市。嘎呀河在图们市东北汇入图们江。在此以南亦有很多渤海时期遗址,如水口、白龙村北等遗址和马牌、石建坪二十四块石等。 在图们市沿图们江经凉水遗址、密江城址到达珲春市八连城。八连城一带的渤海遗址密集,沿着图们江八连城南部有英义、温特赫部等城址,再往南有河口城址及墓葬,防川附近亦有水流峰山城。八连城往西有石头河子古城,从古城过长岭子可到达俄罗斯的克拉斯基诺(毛口崴,渤海时期盐州)。 三、 韩朝彩从渤海出使新罗路程 (一) 从渤海东京龙原府至新罗泉井郡 据《三国史记·地理二》记载:“贾耽《古今郡国志》云……自新罗泉井郡至栅城府凡三十九驿。”[11](卷三十七,十六)根据这条记录可知:栅城府到新罗的泉井郡一共39个驿。至于栅城府,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秽貊故地为东京,曰龙原府,亦曰栅城府。”由此可知,至少在渤海时代,可认为栅城府即东京龙原府。然而现在学界一般认为八连城为东京龙原府[19](232~234)。 关于泉井郡,据《三国史记·地理二·朔州条》记载:“井泉郡,本髙句丽泉井郡,文武王二十一年取之。景徳王改名,筑炭项关门。今涌州,领县三。”[11](卷三十七,十六) 关于泉井郡的具体位置,根据以下史料,现在基本倾向于认为是朝鲜德源。 宜州,本高勾丽泉井郡一云于乙买。新罗文武王二十一年,取之,改为井泉郡。高丽初,称湧州。成宗十四年,置防御使,后更今名。睿宗三年,筑城。别号东牟成庙所定,又号宜春·宜城,要害处有铁关。海岛有竹岛。[20](270) 那么,从栅城府到达新罗的泉井郡,即从今天的珲春市八连城到达朝鲜的德源,具体路线应该如何确定呢?首先打开现在的朝鲜半岛地图,不难发现朝鲜半岛临日本海一侧是狭长的平原地带。 据《新增东国舆地胜览》的记载,从德源都护府北7里的铁关如图一路向北到达八连城的驿站如下: (1)铁关→(2)良骥→(3)通达→(4)和原→(5)酒泉→(6)草原→(7)莲台→(8)平原→(9)德山→(10)咸原→(11)新恩→(12)平浦→(13)五川→(14)居山→(15)施利→(16)谷口→(17)基原→(18)失利→(19)麻谷→(20)岭东→(21)临溟→(22)雄平→(23)古站→(24)明原→(25)朱村→(26)吾村→(27)要站→(28)输城→(29)石堡→(30)丰山→(31)宁安→(32)钟庆→(33)抚安→(34)马乳→(35)燕基 虽然这里的岭东、雄平等驿站是朝鲜时期新设的,但从朝鲜初期谷口驿、输城驿等驿站是原样利用渤海以来的驿站旧址而设置的一事来推测,可以认为两个时期驿站网络的布局大体相似。[22](47~50,64)还有,和原驿是合并青山驿和通和驿而设。所以,从铁关驿到燕基驿一共有36驿,加上珲春的古城遗址、河口遗址、温特赫部城、八连城等遗迹大体上可以认为韩朝彩出使朝鲜半岛时从渤海的栅城府到新罗的泉井郡有39个驿站(图一)。这些驿站里就包含了现在发现的一些遗址,比如居山驿处于渤海时期南京南海府城址(今北青一带),怀绥驿附近就有富居里遗址等。 (二) 韩朝彩出使新罗路程 从泉井郡通往新罗王京,即从今德源一带到今天的庆州一带应怎么走?对于这一段路,现在史学界大概有两种观点:第一是认为从德源继续沿朝鲜半岛的日本海岸向南而行,经过比定为新罗溟州的现(今江陵)一带入新罗王京,称其为溟州路。第二种观点是,经过比定为新罗朔州的现今春川一带,再经比定为北原京的现今原州进入王京,此路因为经过新罗的铁岭,可称其为铁岭路。还有,因为《三国史记·地理志二》中有:“朔州,贾耽《古今郡国志》云:‘句丽之东南,濊之西,古貊地,盖今新罗北朔州。’”以及《三国史记·同志里》有:“溟州本高句丽河西良,一作何瑟罗。后属新罗。贾耽《古今郡国志》云:‘今新罗北界溟州,盖濊之古国,前史以扶余为濊地,盖误。’”的记载,韩朝彩从泉井郡如新罗王京应该经过了朔州和溟州。但通过观察地形图与权衡贾耽《道里记》的记载,韩朝彩未必一定就要经过朔州(今春川)再经溟州(今江陵)而入王京(今庆州),而应是沿着日本海岸的狭长平原地带进入王京的。 从新罗王京回唐朝的登州应如何而行呢?在前引的贾耽《道里记》(上述引文b)有云:“登州东北海行,过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海,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二百里。东傍海壖,过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汪、橐驼湾、乌骨江八百里。乃南傍海壖,过乌牧岛、贝江口、椒岛,得新罗西北之长口镇。又过秦王石桥、麻田岛、古寺岛、得物岛,千里至鸭渌江唐恩浦口。乃东南陆行,七百里至新罗王城。”[10](1147)即过了乌骨江八百里后,南傍海壖至七百里至新罗王城这一段,是否就是韩朝彩从新罗王京到达乌骨江八百里的地点的记载呢?这样的话,韩朝彩的行程应是:从新罗王京出发西北陆行到达唐恩浦口,此唐恩浦口到鸭绿江有千里之遥。过唐恩浦口以后再经得物岛、古寺岛、麻田岛、秦王、石桥到达新罗西北的长口镇,再经椒岛、贝江口、乌牧岛后,经八百里到达乌骨江即今叆河一带。到了乌骨江以后同去程一样返回登州。 首先应该确定从新罗王京到唐恩浦的路线,在此一段路新罗的干线交通首先是从新罗王京到达尚州的尚州路[23](166~172),此路基本沿着洛东江的沟壑地带前行。到达尚州以后穿过小白山脉的峡谷地带,到达南汉江流域的忠州即新罗的中原京。再沿南汉江的西北一路而行过车岭山脉进入比定为新罗汉州的今广州市和河南市一带以后,折向西南经过今天的城南、水原市一带的平原地带向西直达南阳湾北部的比定为新罗唐恩浦的南阳里。从新罗王京到达此地的路程大约320公里,和道里记的“陆行七百里至新罗王城”的记载基本相符。 从南阳湾一带出发,过“得物岛、古寺岛、麻田岛、亲王石桥到达新罗西北的长口镇”的这一段,日本学者今西龙将得物岛比定为今德积岛、古寺岛比定为乔桐岛或延坪岛、麻田岛比定为延坪岛或巡威岛、石桥岛比定为巡威岛或大青岛、秦王岛比定为白翎岛、长口镇比定为今黄海道长源郡的长山串。再经现在的椒岛、贝江口(应是浿江即今大同江)汇入大海的江口、再过今西龙曾比定为宣川郡的身弥岛或铁山郡椵岛的乌牧岛后到达乌骨江即今叆河入鸭绿江口一带。[24](355~357)综上所述,762年至764年韩朝彩从唐朝登州出行至渤海、新罗的路线可以用图二中的粗线所示。 四、韩朝彩出使对唐代“丝绸之路”北航线形成的历史价值 本文通过史籍和遗迹对763年至764年之间,唐朝敇史韩朝彩出使朝鲜半岛的路程进行了考察。对千余年前的通道进行考证,难免会与当时的实际路程有所出入,但通过这次对文献与考古遗迹的梳理,笔者试图复原8世纪中叶从唐朝登州经渤海、新罗,再返回到登州的唐代“丝绸之路”北航线的具体路线。进入9世纪以后,渤海的通道定型为“鸭绿朝贡道、长岭营州道、扶余契丹道、龙原日本道、南海新罗道”。新罗也出现了称之为“五通”的道路。还有,通过海上贸易的发展,渤海、新罗等国的对外交流进入9世纪中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应该说,这一时期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所谓“丝绸之路”北航线。对韩朝彩出使渤海与新罗路线的考察,我们可以具体地了解当时出现在东北亚的交往路径。这对于我们今天审思“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也有很多裨益。

文章来源:《环渤海经济瞭望》 网址: http://www.hbhjjw.cn/qikandaodu/2021/0205/488.html



上一篇:铁路工程经济研究的商榷
下一篇:聚焦社会语言热点,关注学科未来发展:第六届全

环渤海经济瞭望投稿 | 环渤海经济瞭望编辑部| 环渤海经济瞭望版面费 | 环渤海经济瞭望论文发表 | 环渤海经济瞭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环渤海经济瞭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