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环渤海经济瞭望》栏目[05/29]
- · 《环渤海经济瞭望》数据[05/29]
- · 《环渤海经济瞭望》收稿[05/29]
- · 《环渤海经济瞭望》投稿[05/29]
- · 《环渤海经济瞭望》征稿[05/29]
- · 《环渤海经济瞭望》刊物[05/29]
聚焦社会语言热点,关注学科未来发展:第六届全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011年6月3日至5日,第六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在辽宁锦州的渤海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商务印书馆
2011年6月3日至5日,第六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在辽宁锦州的渤海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商务印书馆和渤海大学合办,渤海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承办。开幕式上,渤海大学校长杨延东致欢迎词、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王燕玲、教育部语信司司长李宇明、原国家语委副主任陈章太、商务印书馆副总编周洪波等分别致辞祝贺。
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语言、民族与国家”。主要议题:1.国家语言发展战略研究;2.语言使用状况调查与语言规划研究;3.语言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4.语言文字传播研究;5.语言接触与语言关系研究。
本次年会实际到会119人,共收到学术论文98篇。大会报告论文11篇。小组讨论共分三组,宣读论文85篇。应该说,本次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是集中展示了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社会语言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与会专家学者在本次会上讨论的议题,几乎囊括了当下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各个方面。会议期间,有关学者专家向大会报告了各自的最新理论思考以及研究成果。如北京大学的陆俭明的《“提笔忘字”之我见——兼谈从“汉语危机”论说到“语言意识”教育》,以一个特殊视角,指出“汉语危机”论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渤海大学的王德福的《论“红楼梦”的语码变体系统与隐喻功能》,运用语码变体理论揭示了人们司空见惯的“红楼梦”这一短语的内在结构、所属语域、语义关系以及隐喻功能。其他人也从各自研究视角出发,向大家报告了研究者的最新发现。
二是集中讨论了一批当前社会语言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姚喜双的《普通话普及情况抽样调查报告》主要介绍2010年实施的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项目的进展。以及根据调查数据得出的初步结论。黄行的《论国家语言认同与民族语言认同》提出,在语言的工具认同和文化认同意义上,我国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没有根本的冲突。周洪波在《社会聚焦热词热语》指出,解读热词热语中的中国社会,对社会语言学研究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侯敏在《2010年度新词语解读》中从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三个不同角度对543条新词语进行解读,揭示了年度新词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在小组报告中,多名学者都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当前语言生活的某些热点、难点问题。
三是多维探索了学科未来发展的基本问题。在本次会议上,李宇明在《关注语言生活中的问题》的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关注语言生活问题,研究语言生活问题,是中国语言学责无旁贷的社会使命,也是促进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强大动因。戴庆厦的《跨境语言调查研究的几个方法问题——以老挝克木语个案为例》以跨境语言老挝克木语个案调查研究为例,论述跨境语言调查研究的几个方法问题。苏金智在《文化和谐论与国家语言发展战略》中提出,语言发展战略是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谐论的核心是在多元共存的前提下和谐发展,功能互补观是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许多成果为今后社会语言学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四是增进沟通交流,凝聚了社会语言学研究队伍。与会专家学者虽然来自五湖四海,虽然各自术业专攻,但都能够抱着对学术负责、为社会语言学发展贡献力量的态度,积极参与大会期间的各种学术活动,平等交流,友好对话,既增进了学术信息的有效沟通,也增加了社会语言学研究队伍的凝聚力。
此外,本次年会有一定数量的新人参加并宣读论文,这是很值得欣慰的事情。
会议闭幕式由王世凯主持,夏中华做会议总结,教育部语言文学应用研究所所长姚喜双致闭幕词。
2011年6月3日至5日,第六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在辽宁锦州的渤海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商务印书馆和渤海大学合办,渤海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承办。开幕式上,渤海大学校长杨延东致欢迎词、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王燕玲、教育部语信司司长李宇明、原国家语委副主任陈章太、商务印书馆副总编周洪波等分别致辞祝贺。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语言、民族与国家”。主要议题:1.国家语言发展战略研究;2.语言使用状况调查与语言规划研究;3.语言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4.语言文字传播研究;5.语言接触与语言关系研究。本次年会实际到会119人,共收到学术论文98篇。大会报告论文11篇。小组讨论共分三组,宣读论文85篇。应该说,本次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集中展示了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社会语言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与会专家学者在本次会上讨论的议题,几乎囊括了当下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各个方面。会议期间,有关学者专家向大会报告了各自的最新理论思考以及研究成果。如北京大学的陆俭明的《“提笔忘字”之我见——兼谈从“汉语危机”论说到“语言意识”教育》,以一个特殊视角,指出“汉语危机”论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渤海大学的王德福的《论“红楼梦”的语码变体系统与隐喻功能》,运用语码变体理论揭示了人们司空见惯的“红楼梦”这一短语的内在结构、所属语域、语义关系以及隐喻功能。其他人也从各自研究视角出发,向大家报告了研究者的最新发现。二是集中讨论了一批当前社会语言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姚喜双的《普通话普及情况抽样调查报告》主要介绍2010年实施的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项目的进展。以及根据调查数据得出的初步结论。黄行的《论国家语言认同与民族语言认同》提出,在语言的工具认同和文化认同意义上,我国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没有根本的冲突。周洪波在《社会聚焦热词热语》指出,解读热词热语中的中国社会,对社会语言学研究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侯敏在《2010年度新词语解读》中从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三个不同角度对543条新词语进行解读,揭示了年度新词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在小组报告中,多名学者都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当前语言生活的某些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多维探索了学科未来发展的基本问题。在本次会议上,李宇明在《关注语言生活中的问题》的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关注语言生活问题,研究语言生活问题,是中国语言学责无旁贷的社会使命,也是促进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强大动因。戴庆厦的《跨境语言调查研究的几个方法问题——以老挝克木语个案为例》以跨境语言老挝克木语个案调查研究为例,论述跨境语言调查研究的几个方法问题。苏金智在《文化和谐论与国家语言发展战略》中提出,语言发展战略是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谐论的核心是在多元共存的前提下和谐发展,功能互补观是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许多成果为今后社会语言学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四是增进沟通交流,凝聚了社会语言学研究队伍。与会专家学者虽然来自五湖四海,虽然各自术业专攻,但都能够抱着对学术负责、为社会语言学发展贡献力量的态度,积极参与大会期间的各种学术活动,平等交流,友好对话,既增进了学术信息的有效沟通,也增加了社会语言学研究队伍的凝聚力。此外,本次年会有一定数量的新人参加并宣读论文,这是很值得欣慰的事情。会议闭幕式由王世凯主持,夏中华做会议总结,教育部语言文学应用研究所所长姚喜双致闭幕词。
文章来源:《环渤海经济瞭望》 网址: http://www.hbhjjw.cn/qikandaodu/2021/0205/489.html
上一篇:唐代“丝绸之路”北航线考——以韩朝彩出使中
下一篇:文化拾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