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环渤海经济瞭望》栏目[05/29]
- · 《环渤海经济瞭望》数据[05/29]
- · 《环渤海经济瞭望》收稿[05/29]
- · 《环渤海经济瞭望》投稿[05/29]
- · 《环渤海经济瞭望》征稿[05/29]
- · 《环渤海经济瞭望》刊物[05/29]
政府工作报告中基础研究“双十”引热议:瞄准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020年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潘建伟等人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
2020年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潘建伟等人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图为光量子干涉实物图:左下方为输入光学部分,右下方为锁相光路,上方共输出100个光学模式,分别通过低损耗单模光纤与100超导单光子探测器连接。 新华社发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与变革的原动力,也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和总开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瞄准“从0到1”原始创新的基础研究被多次提及。尤其是其中提到的“两个十”,引发科技领域代表委员的关注和热议:一是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二是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2021年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
“十年磨一剑”符合科技创新的规律,一项重大原始创新背后离不开“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坚持;而稳定的支持机制和超出10%的投入增长,正是为“冷板凳”加温的热源,它将最大限度减少科研人员为“柴米油盐”而奔波发愁,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
两个令人振奋的数字背后,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动诠释,体现了关键历史时期国家对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
“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正当其时?
“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让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既兴奋又激动。今年,他带去会场的一项提案中,就建议“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为重大原始创新的‘冷板凳'加热”。?
近年来,注重“从0到1”的原创研究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导向。2018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去年3月,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多方面鼓励和支持科学家啃硬骨头,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促进一批“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涌现;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则首次提出了“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
“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基础研究已经跨入由量到质、由点到面的全面提升新阶段。”丁奎岭说,目前,我国高质量国际论文数与高被引科学家人数均稳居全球第二,多个学科取得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在肯定成绩与进步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要奋起直追。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看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可谓正当其时。
?张全表示,基础研究发展的进程和深度直接决定了科技变革的速度和进程,要在“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必须加强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冲破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瓶颈。?
基础研究是“长线投资”,要积极探索经费多元投入?
基础研究不断结出硕果,背后是国家长期且巨大的投入。2020年,我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2.40%,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504亿元,占R&D;经费的比重为6.16%。?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稳步增长,但与发达国家基础研究投入占R&D;比重达15%至30%的水平相比,差距仍然明显。”张全说,从基础研究经费的来源结构来看,目前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所占比重较低。因此,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是强化基础研究的题中之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为基础研究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丁奎岭把稳定增长的基础研究投入比作“压舱石”,建议未来十年将基础研究在全社会R&D;的投入比重,从目前的6%增加至10%以上,加快实施基础研究重大专项。
文章来源:《环渤海经济瞭望》 网址: http://www.hbhjjw.cn/zonghexinwen/2021/0307/610.html
上一篇:赖明勇:数据经济红利与数据创新活力亟待释放
下一篇:2021,中国经济如何开局